家庭理財的六個坑!

來源:和訊名家時間:2020-02-24 16:12:13

財商,被認為是現代社會中繼智商、情商之后,最重要的生存技能。在開始理財之前先得有正確的理財觀念,有些錯誤的理財觀你也許從別人口中聽到過,甚至自己就相信過。下面就來盤點一下這些投資理財過程中的觀念誤區。

誤區一:有錢才理財,沒錢理什么

很多人認為,理財是有錢人才需要考慮的事兒,普通工薪階層維持收支平衡就夠了,能夠小有結余更好。其實這是一種非常狹隘的理財觀念。

正解:

實際上,積蓄越少,越需要理財!如果能夠從花錢大手大腳、入不敷出,轉為節制消費、量入為出,就是開始理財的第一步。

按照4321法則嚴格規劃支出,合理管理現金流,盡量多儲蓄、多積累資本。如果家庭積蓄達到一定額度就可以考慮配置理財產品,來獲得更大收益。所以,省錢、節制也是一種理財。

誤區二:會花錢的人會賺錢

這種觀念一定聽到過,甚至自己就這么認為過。其實這種想法不過是為了滿足自我的消費欲,而進行的心理安慰。

會花錢的結果往往變成亂花錢,過度消費買了一大堆自己并不那么需要的東西,而錢也沒省下來…

正解:

事實上,當你有了更多的資金積累,理財門路自然會隨之增加。三五千塊的積蓄做理財也許收益乏善可陳,但積累到一兩萬可以慢慢有些選擇,再然后五萬起的銀行理財大門開始向你敞開,到了三五十萬,就會有更高收益的理財方式出現在你面前。

所以說到底,想要理財渠道更廣,還是少不了日復一日的本金積累與平時的節省,而不是所謂的“會花錢”。

誤區三:有零風險的理財產品有很多朋友在咨詢投資建議時會問,這個產品有風險嗎?有沒有收益高但風險低的理財產品?正解:投資都是有風險的,而且風險向來與收益成正比,高收益一定意味著高風險。如果有人宣稱,某款理財產品是“零風險”的,那一定是為了吸引投資者眼球以達到快速吸金的手段,是陷阱必須要警惕。盲目追求高收益,最后很有可能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在投資理財產品之前要優先考察運營團隊是否專業,投資標的是否真實可靠,以及服務水平是否優質,對風險進行全方位評估后再做出理性判斷。

誤區四:保險都是騙人的

在中國有些人談保險色變,排斥保險,甚至認為保險就是騙人的。

正解:

保險本身不會騙人,很多人覺得“保險騙人“是因為:在中國,保險人員多數避重就輕,過多強調保險的理財屬性,少談甚至不談保險的基礎屬性——保障。

事實上,外國人的保險意識就比國內高出很多,在美國,人均保單多于3張,家庭保單至少在1張以上,保險通過賠償被保人的經濟損失,幫助個人減少經濟危害,保證其在受到損害后能轉移風險。

小到出門時的旅行意外險,大至重大疾病險,都是要配置的。這樣才能在意外發生時,為個人和家庭財產栓上一道安全鎖。

誤區五:不負債、不貸款才是最好的

幾千年來,國人早已習慣無債一身輕。如果聽說誰家把房子都抵押出去了,會潛意識認為這戶人家已經臨近破產邊緣。這種觀念是有偏差的。

正解:

在現代金融體系下,很有可能的發生的情況是,越有錢的人負債越高,因為負債意味著可控制和調動的金融資源增加,也就可以去做更多的投資,產生規模更龐大的收益。

當然這里的負債并不是指隨意負債,與上文提到的大手大腳花錢不同,而是指合理地運用負債發揮它的杠桿效應。

債務也分好壞,只有那些在可控范圍內的、可以創造價值的負債才是好的負債。

誤區六:年紀輕輕不用理財

“年輕人最要緊的是認真讀書,考上好大學,然后找份好工作”,這是很多家長甚至年輕人自己的心理寫照——學業和事業才是最重要的。而中國家長對孩子的關心往往停留在吃飽穿暖,錢的事情少操心,也導致了很多年輕人的理財意識淡薄。

正解:

國外的父母非常重視財商教育,培養孩子的金錢意識和企業家精神。我們所熟知的巴菲特等國外投資大佬都是早早開始接觸和管理金錢。

越早開始理財只會讓今后的生活越輕松。比如購房、子女教育、養老等一系列大額剛性支出,若臨到要支出時才去準備資金,就會因倉促造成理財目標無法實現。

目前市場上提供的理財產品已十分豐富,在投資起點上做了細分,針對了不同資產狀況的人群。不同年齡階段的投資者都可結合自身情況進行理財

標簽: 理財

責任編輯:FD31
上一篇:平安租賃切實支持疫情防控工作線上服務不停歇
下一篇:企業社保繳費階段性減免 你關心的養老金和房貸都有回應

熱點圖集

最近更新

信用中國

  • 信用信息
  • 行政許可和行政處罰
  • 網站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