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8年年底“4+7”城市帶量采購,到2019年9月份“4+7”城市帶量采購擴圍,再到2020年4月份第二輪集采落地,國家帶量采購已經進入常態化。
據媒體報道,多地醫保局已經發布通知,要求相關醫療機構填報第三批國家組織藥品集中采購品種采購量。第三輪帶量采購有望于7月份舉行。
對于帶量采購的常態化進行,華輝創富投資總經理袁華明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帶量采購常態化是醫改推進和新的采購模式為市場熟悉后的必然階段。帶量采購常態化和相關政策的微調有利于穩定參與企業的預期,并引領企業把更多精力放在藥品研發、產品品質和生產管控上。”
在百創資本研究部研究員肖春城看來,帶量采購常態化是重塑整個醫藥行業的格局。政策目的很明確,即醫??刭M。但是在節約醫保開支的同時,還要發展國內相對較弱的醫藥產業。所以帶量采購常態化不是一刀切的政策,即醫保費用的騰籠換鳥,也就是把一些較低端的、競爭充分的仿制藥進行帶量采購,并把其降價結余的資金用于把更多創新藥、高難仿制藥以及臨床急需的藥品納入醫保。
仿制藥高毛利率
黃金時代已經結束
在很長一段時間,仿制藥一直是我國藥品市場的主角。
森瑞投資董事長林存向《證券日報》記者介紹,我國仿制藥和專利過期的原研藥占據了國內化藥市場65%以上的份額,而在美國,根據IQVIA公司的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無品牌仿制藥(Unbranded Generics)的處方量在全部處方中的占比為85.5%,但僅占銷售額的11.8%,也就是說發達國家的醫藥市場份額絕大部分是創新藥占據。
“之前國產創新藥較少,必須依靠仿制藥來解決人們的需求問題。這點在發展中國家基本都是如此,比如印度。”森瑞投資董事長向記者表示。
不過,這種局面或將漸漸改變,仿制藥價格跳水,其市場銷售份額占比將進一步降低。
2018年年底,首批帶量采購落地。去年9月份,“4+7”帶量采購實施全國擴面,原研企業和印度仿制藥的涌入,讓價格戰更趨白熱化,第二輪帶量采購平均降幅53%。在帶量采購常態化進行的趨勢下,仿制藥高毛利率的黃金時代已經結束。
工銀國際研究部醫藥行業總分析師張佳林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帶量采購對醫藥行業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從規則上看,首先是價格,對于專利已過期且有仿制藥上市的原研藥物來說,以往的高價格無法維系,對于原來靠首仿、快仿的跟進藥物來說,也是如此。量的方面,由于中標藥物會獲得非常大的市場份額,而落選藥物,預計院內市場份額將非常小。上述兩點帶來的結果就是,以往靠此類藥物賺錢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
創新藥市場
仍有較大成長空間
“目前我國的創新藥產業已經快速發展,到了開花結果的階段,因此通過集采讓仿制藥的價值回歸其合理的區間,讓出更多的醫保支出去支持新藥,這樣從社會角度患者可以受益,從行業角度可以推動整個醫藥產業的創新發展。”森瑞投資董事長林存認為,這個過程對之前主要依賴仿制藥為主創新跟不上行業發展的企業影響會比較大,而對于創新藥企業來說,騰出來的醫保資金會更多地支持創新產品納入醫保,對新藥的推廣有較大的促進作用。
“外資藥企,需要不斷引進新的藥品,國內藥企,亦需要開發出自己的新藥。如果靠仿制藥,就要在產品質量、成本上進行比拼。”張佳林向記者表示。
公開資料顯示,近年來,醫藥生物行業企業加大了對研發的投入,以及引入創新藥品的海外授權。
例如,據媒體報道,百時美施貴寶中國大陸及香港地區總經理陳思淵表示,從研發管線來看,公司計劃5年內把近30個新產品/適應癥引入中國,覆蓋免疫腫瘤學、血液學、免疫學等領域。今年6月份,貝達藥業宣布投入3500萬美元獲得納斯達克上市公司Agenus Inc. Balstilimab(PD-1抗體)和 Zalifrelimab(CTLA-4 抗體)在中國(包括中國香港、澳門和臺灣)區域內單用或聯用治療除膀胱內給藥外的所有腫瘤學和非腫瘤學適應癥的獨家開發并商業化的權利,以此進一步充實公司研發管線,彌補公司在大分子創新藥領域的短板。
中國香港聯交所及A股科創板對未盈利生物醫藥企業也打開了上市融資的通道。今年以來,包括諾誠健華等創新藥企上市引發關注。不過,并非所有的創新藥企都受到資本市場青睞,包括歌禮制藥等公司在內股價出現了破發的情況。
“雖然都是18A(中國香港聯交所上市規則第十八A章,筆者注)上市,但管線產品多寡、進度快慢、市場前景、競爭情況等情況千差萬別。整體上來看,市場對于創新藥的態度,沒有發生變化,仍是最關注的熱點。投資這些公司,就要仔細考慮前述因素,進行綜合分析。” 張佳林向記者表示。(記者 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