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波表示,外資企業中標變多,說明看重中國市場,也擔心市場份額減少。他呼吁:“希望以后越來越多的外資企業參與進來,而且要中選,讓患者的負擔更低。”
超270種化藥或兩年內納入集采范圍
值得一提的是,在6月上旬,國家醫保局召開集采中選藥品療效和安全性真實世界研究成果發布會指出,根據對前幾批國家帶量采購中選仿制藥的療效和安全性,重點對心腦血管疾病治療藥物、神經精神系統疾病治療藥物、慢性乙型肝炎治療藥物、抗腫瘤藥物、注射劑等進行了近兩年的真實世界評價。課題組根據每個藥品適應癥和藥理特性,選取針對性的臨床療效和安全性評價指標,通過多個維度證實藥品的臨床效果。研究表明,在臨床真實診療環境中,14個中選仿制藥與原研藥在臨床療效和使用上等效,不良反應無統計學差異。真正實現了臨床等效,真正做到了降價不降質。
在此背景下,我國帶量集中采購將再提質提速。龔波在接受央視采訪時透露,經粗略估計,現有臨床藥品620多種,能覆蓋所有采購金額的80%。而在620多種藥當中,化學藥品大概占490種,目前截止到第五批是覆蓋了218種。“我們希望近階段能把490種化學藥品盡量都納入到集采當中,希望明年后年,數量進一步會上去,達到我們的目標。以后我們希望對于化學藥品以外的藥,比如中成藥、生物制藥以及其他的更多品種的藥,我們能夠進一步覆蓋到這些品種,讓患者負擔能進一步減低。”
這意味著,剩余超270種化藥,或將于2年內全面納入國家帶量集中采購大名單。
而對于集采品種壓縮企業利潤空間,對創新發展不利的疑問,國家醫保局醫藥價格與招標采購司司長丁一磊表示,根據近期公布的一些醫藥類上市公司2020年報來看,我們發現它們的銷售費用占比在下降,研發投入占比普遍在上升,反映了醫藥類上市公司的經營模式的有效轉變。
陶立波表示,目前,我國藥品帶量集采所針對的對象,主要是市場容量較大且已過專利期有多個廠商生產的醫藥產品。這些藥品的發明者在專利期內已經獲得了相應的市場回報,在過專利后還繼續保持較高的利潤空間值得商榷。由于我國醫藥市場的既往痼疾,過專利的品牌藥依然保持較高價位,提攜著仿制藥也能有較高定價,確實是不太合理的。當前的帶量集采,其實是對過往市場問題的校正,是有著明確的政策指向的。
而對于專利創新醫藥產品,是不會參與帶量集采,陶立波表示,在醫保制度設計中,主要是通過談判準入的方式,來將之合理定價并納入醫保報銷目錄。談判準入中,創新藥品和醫保部門之間主要是采用“一對一的循證談判”,并不是激烈的競價集采,因此新藥的價值能夠被充分考慮,定價的結果也會比較溫和。醫保以此來保障創新醫藥廠商的利潤空間,從而對創新進行激勵。
南京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顧海對媒體表示,越是競爭充分的產品,產品降價的可能性更大。對于龍頭企業而言,占據市場份額更為重要。顧海介紹,帶量集采會讓更多企業意識到,高利潤的獲取還是在于創新藥,鼓勵藥企在創新藥上花功夫。
“國家醫保的帶量集采和談判準入,是針對非創新藥品和創新品的差異化制度安排,既壓縮前者的定價水分,也保護后者的回報空間,以求達到醫療保障事業和醫藥產業創新發展的雙贏。”陶立波說。
上一頁 1 2 下一頁標簽: 藥品采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