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留“聲” 浙江樂清一企業家與收錄機“同頻共振”

來源:中國新聞網時間:2023-08-24 16:58:29

中新網溫州8月24日電(周健 鄭露露)穿著喇叭褲、戴著蛤蟆鏡的青年,在收錄機播放的迪斯科音樂中,跳起“貓王”的舞步……這些帶有鮮明時代特色的畫面,是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獨有的潮流符號。

隨著時代進步,收錄機等影音設備逐漸退出大眾視線。但在浙江溫州樂清的一間企業辦公室里,仍能感受到那股歷史中的潮流。

原來,樂清企業家朱漢衡自2017年開始收藏收錄機等影音設備。眼下,他的辦公室里擺放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收錄機、電影放映機、隨身聽、錄像機等,共計200余臺。走進其中,仿佛置身博物館,遍地是“寶”。


(相關資料圖)

朱漢衡的“博物館”。梁琳 攝

“磁帶收錄機雖然早已退出應用市場,成為‘老古董’,但當時不管是哪個國家生產的型號,磁帶均可通用。”朱漢衡拿當下一家生產復古收錄機的公司舉例,隨著時代變化,技術在進步,企業在制造過程中,為收錄機添加了USB接口、藍牙輸入、MP3儲存卡等,但機子本身所用的磁帶規格、模樣卻沒改變,“這說明磁帶收錄機當初制定的技術標準非常先進和超前,從20世紀70年代誕生,至今仍在沿用”。

朱漢衡不僅收藏收錄機,還懂得修理收錄機。辦公室里有一張修理臺,旁邊架子上擺著各種類型的修理工具。拿到喜歡的收錄機后,朱漢衡要進行清潔打理和復原修理工作,這考驗的不僅僅是動手能力,還需要有扎實的專業技術和維修經驗。

“經過多年實踐,我積累了一套較為切實可用的方法,樂于分享,為業余收藏愛好者提供幫助。”朱漢衡表示,自己計劃將修理經驗和體會寫成小劇本,并拍攝成系列短視頻,發布在網上,共享給收藏者交流和學習。

事實上,對修理收錄機如此有興趣和心得,這要從朱漢衡年輕時的故事說起。

1976年至1979年,朱漢衡被安排到工廠工作,開始接觸機械維修技術。改革開放之初,一些國外的電器開始進入國內,為朱漢衡提供了鼓搗洋電器和學習修理技術的好機會。其中,修得最多的就是康藝牌8080和三洋牌4500K收錄機,少說也有上千臺。

朱漢衡修理收錄機。梁琳 攝

隨著名氣越來越大,找朱漢衡修理電器的人越來越多。“你有技術,也有本事,怎么不出去闖闖?”在同事的勸說下,1985年,朱漢衡下海創業,“修理‘洋電器’的那段歲月,讓我對國外產品設計理念和結構細節精細化有了更深刻的領悟和理解,為后來企業設計產品提供了借鑒經驗”。

“我時常會拉著搞產品設計的朋友一起討論和學習,三四十年前設計和制造的機器,工藝的精細化、風格的多樣化、質量的可靠性、細節的考究性令人贊嘆。”朱漢衡坦言,這些擺在眼前的機器和部件,雖歷經歲月,卻依然風采不減,對當下每一個認真做產品、努力做實業的企業家來說,仍有著借鑒和教育意義。

受訪時,朱漢衡隨手將一臺20世紀80年代的老式收錄機插上電,隨著按鍵“咔噠”一聲,悠揚的古箏樂曲在辦公室里響起,悅耳動聽。“聽聽,是不是當年的那個味道。”他微笑著瞇起了眼睛,享受懷舊音樂帶來的歡愉。(完)

標簽:

責任編輯:FD31
上一篇:數字時代,指尖上的犯罪離我們遠嗎
下一篇:最后一頁

最近更新

信用中國

  • 信用信息
  • 行政許可和行政處罰
  • 網站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