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跨界”評價,齊一民說寫作是無心插柳

來源:華夏經緯網時間:2023-08-24 10:32:53

(記者 上官云)近一段時間以來,由作家齊一民創作的《百劇宴:一位資深觀眾的京城劇院寫生》(以下簡稱《百劇宴》)與《似水牛年的掙扎》相繼出版。這兩部作品,也引發了一些讀者對文學創作等問題的討論。

在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齊一民回應了“跨界”的評價。他表示,三十年來,自己的寫作始終是業余狀態,應該說是“無心插柳”。對自己而言,有著如此長時間的創作經歷,寫作的意義幾乎能與生命的意義等同。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提到寫作和閱讀,齊一民則表示,對以文字為載體的藝術作品來說,接受群體可能會被其它載體分流,卻永遠不會絕跡。

不把自己定位為職業作家

《百劇宴》屬于戲劇評論集,記錄了齊一民三年間在北京各大劇場觀劇的心得;《似水牛年的掙扎》是編年體的雜文集,寫的是日常生活發生的事情。

對齊一民而言,雜文是堅持了很久的寫作類型,與之前的作品《雕刻不朽時光》類似,通過用一部專書詳記一至兩年內發生在自身和社會的奇事要聞。

結合創作經歷,齊一民將自己大學畢業至今的從業經歷分為前后兩期,前二十年從商,后二十年從教——在北京語言大學客座任教至今,寫作則起始于1994年。

面對“跨界”的評價,齊一民說,三十年來,寫作始終是業余狀態,因此談不上“轉向”,應該說是無心插柳,其實許多作家——比如卡夫卡就不是以寫作為職業的作家。

“我的寫作之所以涉及商業、教育、學術、藝術等等并長達三十年之久,主要原因就在于我從不把自己定位為職業作家、而是在從事具體的眾多職業的同時業余寫作。”他說。

通過寫作,抒發情感

最初,齊一民的寫作以寫小說為主要形式,包括《走進圍城》等,也有一些隨筆式小說。

近年,他觀看了一百場在北京各大劇院舉行的演出,并將觀感訴諸筆端,從而集成了這部京味藝術劇評隨筆集《百劇宴》,書中劇目涉及的劇種包括歌劇、話劇、京劇等等。

在齊一民看來,“非職業性”寫作也一些有益之處,職業會給寫作者提供切實體驗生活的機會,“我早期寫的一些商業長篇小說,就取材于自己工作中的第一手鮮活經驗。”

在他看來,作家的寫作包括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為他人寫作,第二部分是為自己寫作。所謂“為自己寫作”,就是通過寫作,疏導和釋放自己希望抒發出來的情緒和情感。

“‘為自己寫作’正是我能堅持寫作三十年之久的主要原因。”不過齊一民坦言,寫作成果一定得是可以為讀者帶來益處的成熟作品,而不僅僅是作者自娛自樂的文字。

創作靈感源自何處?

創作一部作品時,是否會有比較明確的寫作目的?對此,齊一民的回答是“因作品而異”。

他并不否認,幾乎自己的每一部作品,都有彼時寫作期間很個人化的背景和潛在動機,也都有強烈的表達訴求,只不過有時表現的比較明顯,有時是暗藏于文字之中。

“每一個進行創作的人,大概都不會是完全無動于衷,或秉承所謂‘純粹零度’的超然、冷漠態度,都有切實的所愛所恨,而這也正是創作靈感的最原始出處。”齊一民說。

概括多年寫作的感受,他表示,寫作的意義幾乎能與生命的意義等同。“我因寫作的成果證明自己曾經真實的存在,同時也希冀留下的那些文字,在將來為不再存在的自己代言。”(完)

標簽:

責任編輯:FD31
上一篇:新華視點丨文旅消費持續“火熱” 帶動經濟復蘇
下一篇:最后一頁

熱點圖集

最近更新

信用中國

  • 信用信息
  • 行政許可和行政處罰
  • 網站文章